只要爬得够快,坑就追不上我。

【今日学术时间】 by蛙

“聪明的汉斯马效应”是什么?


聪明的汉斯马(Clever Hans)的来由是一个数学老师训练出的一匹会做简单算数的马,名叫汉斯。汉斯被带到集市,当着众人的面以前蹄跺地的方式作答。

这件事在19世纪末的德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心理学家调查后发现,汉斯并没有进行计算的能力,但数学老师也并没有撒谎。马凭借着人类所不具有的细致观察能力,通过主人不自觉的微小反应(比如鼻孔扩张、呼吸变化等)判断了停止跺地的时机。

事实上,这匹马既听不懂人的语言,也看不懂数字表达。


后来,“聪明的汉斯马效应”成为了“观察者期望效应”的一个实例。在实验中,影响结果的因素并不只有客观变量,实验者、观察者无意识中产生的偏向性和心理暗示同样不能被忽视。

就像马主人的期待在无意识中引导、影响了被观察体,科学家们有时候也会产生幻觉,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现象。


在现实中,这一效应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比如,在使用警犬进行气味取证的情形中,因为犬类并不能使用语言,警方只能通过训练的连锁反应判断。然而某些时候,警犬做出反应并不是因为闻到了气味,只是看到训练官无意中的一些行为暗示,反射性地行动了而已。

也就是说,训练官的主观想法可能会在无意中引导出错误的结论。实际也发生过因此导致的冤案。


“聪明的汉斯马效应”在心理学的应用又取了不同的角度。

“自我”不是一个隔离的存在。受到他人的期待,或是其他外部因素影响的时候,我们会自行调整自我行为的方式。自我实现,同时也建立在与外部的连接中。


而我想写的,则是它和另一则著名实验的共通性。关于自傲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对夫妇将领养的幼年黑猩猩维基与他们刚出生的婴儿一同抚养。目的在于研究生长环境对于智能的影响。经过了数年,维基也只含混不清地记住了几个词语。由此,人们得出的结论是——语言也许是人类独有的特性。


然而,在研究语言的掌握能力是否与生长环境相关之前,猩猩从根本上就缺少人类的发声器官,没有足够的共鸣空间模仿人类的语言。另一方面,在数十年后的实验中,即便在复杂的概念上仍缺少逻辑性,也有猩猩以图形、手语的方式展现了卓越的语言理解能力。


我们所认知的语言,不等于交流,也不等于概念理解。

语言是基于人类发声器官而产生的信息传递方式。


类似的事例中,好像人总是居于一个想当然的优越的位置。就比如下意识地认为会数学计算代表聪明,学习人类语言代表智慧。其实,那只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马通过敏锐的观察能力看到的世界是另一种存在方式。就像狼孩在狼窝中长大,获得了丛林生活的习性一样。

人无疑是复杂的,有时却无法更宽泛地、撇去已有概念来思考。强大的思维能力,可能也是这份自傲的缘由。


同时推荐一下《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我叨叨完了。

以后尽量每天叨一点。在这个信息废料化、免费娱乐无处不在的世道,一条网线的交集薄弱又不切实际。一点点认真的探讨也算是产生价值,能给到细微的启发便是更好。

爱你们。

评论 ( 5 )
热度 ( 58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 Powered by LOFTER